我市著力推進高德老街保護與開發項目,擬打造為濱海旅游度假勝地——
高德老街“古韻新唱”
高德三婆廟。 張丁 攝
高德老街始建于清末,至今約有200年的歷史,其中以三街為代表,仍保留著較為完整的清末民初傳統民居、商鋪、街巷格局等歷史風貌,這里的老房子,一磚一瓦,一檐一壁,都透露出歷史的悠久韻味。這是晚清時期北海漁港與傳統街市融合的代表,是我市申報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歷史文化街區之一。
行走在高德三街,你會發現,這里的路面是用青石板鋪建的,兩側民居多為二層磚木結構。街區現狀保存較為完整,保留了不少青磚木結構的百年老屋,呈現了清末民初傳統民居風貌,體現出晚清漁港小鎮的特色。它們前鋪后港、上居下鋪的模式與現存的珠海路老街極為相似,建筑具有嶺南傳統的結構風格。
目前,我市正著力推進高德老街保護與開發項目,以高德三街歷史資源為根本,打造成為集濱海休閑、歷史文化、漁耕體驗、康療養生、親子游樂等于一體的濱海休閑旅游度假勝地——“北海錦繡灣,高德不夜港”,實現南有銀灘、北有高德的全新旅游發展格局。
該項目以“紅帆漁火,老街古韻”為形象定位,力圖實現高德老街文化苑的空間延續性、界面多樣性、功能復合性,使之具備承載歷史文化、演繹城市風情、維系自然和諧、推進經濟轉型的綜合功能。項目的建設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有利于我市旅游業的布局,有利于保護傳承當地特色文化。
北海銀灘“潮”雕塑的設計創作者——中國著名雕塑家、畫家,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美術家協會副主席、雕塑藝委會主任魏小明教授,就出生于高德。魏小明對于此項目的方案設計非常認可,認為項目堅持了保護與挖掘展示相結合的原則,將使高德這一歷史上曾繁華的地段重新煥發出活力。魏小明對于高德老街的印象非常深刻,“我特別喜歡高德三街的外沙港,過往的船艇是我寫生的對象;那種被北海人稱做弓背樹的樹形讓我記憶猶新,整個樹冠像趴在沙灘上似的,這是別的城市所不具備的自然景觀,希望這個在高德老街保護與開發項目中能夠有所保留,也希望未來的高德老街能夠被打造成為北海的另一個特色歷史文化景區?!?/p>
高德老街保護與開發項目所在位置是連接市區與廉州灣的重要節點,項目總規劃面積約820畝,建設期3年。項目以高德三街歷史街區為中心,東至高德路與市區緊密連接,西側毗鄰廉州灣。
目前項目概念規劃方案已通過北海市規委會審批,海城區政府正在開展征地拆遷安置和項目建設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