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李蔚代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屆北海市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向大會作工作報告。 許振國 攝
——在政協第十屆北海市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
李 蔚 (2019年1月21日)
各位委員:
我代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屆北海市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
一、2018年工作回顧
(一)旗幟鮮明講政治,確保政協事業沿著正確方向前進
堅持以思想政治建設為統領,打牢履職盡責的思想基礎。深入學習中共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積極引導廣大政協委員自覺認同中央的大政方針,推動參加人民政協的各黨派團體和各界人士不斷增強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進一步夯實了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礎。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人民政協工作的重要思想,舉辦委員培訓班進行專題學習研討。認真學習新修訂的憲法和政協章程,增強委員意識,提高依法遵章履職自覺性。
堅持中國共產黨對人民政協工作的全面領導,加強政協黨的建設工作。全面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認真研究部署落實黨的政治建設重點任務。堅決貫徹落實市委對政協工作的新要求,凝心聚力助推市委、市政府重大決策部署貫徹落實。認真貫徹落實全面從嚴治黨新部署,推進政協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有效開展。召開全市政協系統黨的建設工作座談會,增強做好新時代政協黨建工作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二)聚焦中心議大事,努力助推北海高質量發展
聚焦市委重點工作部署,精選15個事關北海改革發展大局的議題,深入調研視察,向市委、市政府報送調研視察、協商議政、專項監督報告等16份,有12份得到市黨政領導閱示。聚焦貫徹新發展理念打造向海經濟議政建言,助推向海經濟加快發展。就做大做強臨港新材料產業助力向海經濟發展議題深入調研議政,形成專題報告,市政府采納意見建議并函復辦理情況。組織住市自治區政協委員視察北海海洋產業科技園區開發建設情況,就園區面臨的困難向自治區反映。首次與欽州和防城港兩市政協聯合召開廣西沿海三市政協合作協商會議,就廣西沿海三港如何整合資源、突破制約,贏得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的發展先機建言獻策。配合全國政協和自治區政協到北海開展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等專題調研,積極反映需要國家和自治區重視和解決的問題。
聚焦推動龍頭項目帶動形成產業集群建言出力,助推北海優勢產業高質量發展。堅持議行合一,主動作為,直接參與推進產業和項目建設。組織調研組赴重慶市、河南省對惠科、銀基等項目進行考察,形成考察報告報市委,助推項目加快實施。市政協主席持續抓好振興南珠產業各項工作,大力推動南珠產業發展,全年完成插核1025萬貝,產珠509公斤,實現了南珠養殖面積和產量的恢復性大幅度增長。市政協班子成員深入負責聯系的20個項目(企業)現場調研獻策,協調解決項目征地拆遷等問題。做好聯系非公經濟企業和非公經濟人士服務工作,開展加快我市非公經濟發展專題調研協商,促進非公經濟健康發展、非公經濟人士健康成長。
聚焦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推動旅游文化產業升級、打造生態亮點建設綠色家園、創新體制機制激發活力等部署,選擇加強城市管理維護、創建法治城市、推動南珠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加強我市水環境治理、促進中小企業創新發展等議題,開展調研協商,建言獻策。
(三)緊扣民生做實事,盡力增進人民福祉
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為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言獻策。圍繞優先發展教育,會同教育部門檢查指導潿洲島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助推潿洲島盡快補足短板通過國家檢查評估。與國土部門深入三區教育系統學?,F場辦公,解決部分農村和個別城區學校土地和其他不動產的辦證問題。著眼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就加強城鄉居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開展調研協商。順應民眾出行需求,視察城市公共交通保障情況。緊扣打贏脫貧攻堅戰,開展扶貧攻堅工作情況視察及重點提案督辦。圍繞實施健康北海建設,對我市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設施建設情況進行視察。著眼讓人民群眾吃得放心,對我市食品安全情況進行視察。
廣泛收集社情民意,及時反映群眾意愿呼聲。將153條涉及民生問題的社情民意信息轉送43個相關部門單位,25個部門采納88條信息的建議并函復辦理情況,助推了相關問題解決。
扎實開展扶貧幫困,全力助推脫貧攻堅。圍繞開展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專項治理巡查調研等中心工作,市政協主席、副主席多次帶隊深入聯系的18個貧困村檢查指導,督促各級各部門落實責任,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堅持不懈抓好政協機關扶貧聯系點合浦縣曲樟鄉曲木村的精準扶貧工作,重點抓好產業扶貧,實施“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經營模式,打造養羊、養蜂等特色產業,年內收入達20萬元,35戶貧困戶有了穩定的收入渠道。組織港澳委員捐資近10萬元購買50盞太陽能路燈,解決村民晚上出行難問題。堅持開展教育扶貧,爭取廣西協力扶助基金會支持和委員捐資,市政協機關干部捐資,向37名貧困家庭學生發放助學捐款7.5萬元,組織委員企業給128名小學生贈送學習用品。協助中國初級衛生保健基金會明日之星公益基金管委會在我市開展“班班通——同心助學”精準扶貧助學活動。
(四)深化協商促團結,廣泛匯聚加快北海發展的強大力量
堅持制定實施政協年度協商工作計劃,有序組織各類協商活動。全年召開各類協商會30多次,圍繞向海經濟等6個議題協商議政,3位市黨政領導出席3個議題的協商會聽取意見,30多名委員作會議發言,70多個相關部門參與協商、積極回應。就25件重點提案開展提案辦理協商,8位市黨政領導親自組織召開重點提案督辦協商會,參加部門單位47個,參與委員130多人次。市政協全體會議協商安排跨界別聯組討論,市委書記王乃學、市長李延強等黨政領導到會與委員共商改革發展大計。
支持和保障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積極參與市政協全體會議協商、專題議政性常委會議和其他協商活動,在協商中推進合作共事。在市政協十屆三次會議上,市各民主黨派市委會、工商聯提交大會發言17篇、集體提案131件,年內報送社情民意信息147條,理論研究論文20篇。
主動參與立法協商,促進民主立法、科學立法。就《北海市沿海沙灘保護條例》等5部條例召開專題立法協商會。
(五)加強監督促工作,助推黨委政府重要決策部署貫徹落實
開展加強城市管理維護常委會議監督,助推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落實。市政協主席帶隊兩次現場調研監督。第一次調研重點摸準情況,發現問題,提出批評;第二次調研重點跟蹤問題整改情況,監督工作落實。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召開專題議政性常委會議分析討論,對城市管理不同程度存在的“臟、亂、差、爛”現象,提出批評建議。監督會前,相關部門積極整改,解決了一批突出問題;常委會后,市委書記王乃學對會議報告作出批示,各部門落實批示,采納建議,加強相關工作。
開展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工作專項監督,助推優化營商環境部署落實。市政協分別召開3個調研座談會,廣泛聽取職能部門和企業的意見建議,形成監督報告,重點反映企業生產要素成本居高不下等突出問題,提出針對性的對策建議。
開展治理城市道路揚塵污染專項監督,助推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采取組織專題監督組實地考察和召開部門座談會相結合,進行協商監督,推動揚塵污染源頭管控不力等問題的解決,報送的監督報告得到市委書記王乃學的批示。
組織委員共87人次,參與全市重大項目建設的監督等各種形式的監督,推動部門解決問題、改進工作。
(六)緊跟時代強本領,推進政協工作提質增效
加強政協委員隊伍建設。分別在重慶大學和市委黨校舉辦兩期委員培訓班,參加培訓委員230多人次。完善委員履職管理,實行履職考勤考核制度,及時做好委員調整補充工作。委員參與政協會議、調研視察、協商議政、民主監督等各項履職活動累計1800多人次。加強同港澳委員的聯系溝通,赴香港和澳門組織召開住港澳市政協委員學習通報會。14名港澳委員積極建言獻策、招商引資,共提交提案13件,促成總投資4000萬元的蟹生態養殖示范基地項目落戶北海鐵山港區。
積極探索創新,不斷提高政協經常性工作質量。堅持實行委員跨界別、跨專委會參加調研,委員共201人次參加各個專題的調研活動。堅持提高提案質量和提案辦理質量,嚴格立案審查,加大并案力度,共收到提案356件,立案301件,立案率84.5%。加強重點提案督辦,堅持市政府向政協全會通報提案辦理情況制度,市政協常委會對政府辦理政協提案進行民主評議、民主測評,出臺實施《政協北海市委員會提案辦理第三方民主評議實施辦法(試行)》,首次舉辦市政協提案工作情況新聞發布會。加強大會發言的組織引導,提高發言質量。強化社情民意信息輿情匯集和民意表達功能,定期通報信息報送采用情況,激發報送信息的積極性。加強文史資料工作,基本完成《南珠·天下第一珠》的資料征集和書稿編撰工作;加快建設北海市政協文史館,將在2019年初建成開館。加強人民政協理論研究,召開加強和改進人民政協民主監督工作理論研討會,開展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人民政協工作的重要思想研討會論文征集。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做好政協履職成果的專題宣傳和專題報道。
加強政協機關建設,推進政協履職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制定實施“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方案,開展提效能爭先鋒“十個一”活動。修訂完善調研視察、提案信息等26項工作制度,加強和規范政協履職工作。持之以恒正風肅紀,改進機關工作作風。
加強對縣區政協的指導,深化履職協作聯動。市政協班子成員到一縣三區政協指導推進政協事業高質量發展。先后在合浦縣政協召開全市政協秘書長工作座談會、科教文衛體委員會工作經驗交流會,市政協科教委和銀海區政協聯合開展專題視察。各縣區政協積極配合相關專題調研視察活動,組織報送大會發言7篇、研討會論文15篇、社情民意信息72條。
二、2019年主要任務
(一)加強思想政治引領。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中共十九大精神,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堅持中國共產黨對人民政協工作的全面領導,確保人民政協事業始終沿著正確的政治方向前進。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民政協工作的重要講話,牢牢把握新時代人民政協的新方位新使命,切實加強和改進政協工作,通過人民政協這一具有中國特色制度安排的有效運作,把人民政協作為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專門協商機構、治理體系重要組成部分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更好彰顯我國社會主義協商民主政治的特點和優勢。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自治區黨委關于加強新時代人民政協黨的建設工作的部署要求,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全面提高全市政協系統黨的建設質量。充分發揮政協黨組在政協工作中的領導核心作用,切實擔負起實現黨對人民政協領導的重大政治責任。堅持圍繞市委重大決策部署開展政協工作,努力把黨的主張轉化成參加政協的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各人民團體和各界人士的思想共識和自覺行動。
(二)緊扣北海改革發展大局建言助力。圍繞市委重大工作部署,加強調研視察、協商議政,建睿智之言、出務實之力。緊扣優化營商環境,做大做強民營經濟,召開“大力優化營商環境,促進民營企業發展壯大”專題議政性常委會議,開展常委會議監督。就打造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升級版推動鄉村產業振興、促進外商投資企業發展、融入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建設、石化產業發展、加強民間文化藝術保護與發展等議題調查研究、協商議政,為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提高產業發展質量,提高改革開放質量建言獻策。圍繞以“項目落實年”為抓手,全面落實和推動項目建設等中心工作,繼續抓好振興南珠產業各項工作,增強服務重大項目建設、服務企業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建言謀策,推進落實,為增強高質量發展新動能獻計出力。
(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履職盡責。圍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履職建言,為提高人民生活質量貢獻智慧和力量。圍繞提升醫療衛生服務能力,開好“公立醫院改革發展”專題議政性常委會議。聚焦提升教育服務水平,組織視察職業教育發展情況、農村殘疾兒童上學難問題。緊扣提高生態建設質量,開展市縣兩級飲用水源地保護視察監督。圍繞統籌發展各項社會事業,視察公共文化體育設施建設情況。聚焦深入推進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開展加強產業扶貧、提高貧困戶增收脫貧能力調研協商。以開展“鄉村振興委員行,助推脫貧攻堅”主題實踐活動為載體,繼續引導政協委員積極參與扶貧,幫助困難群眾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四)加強協商監督助推工作落實。制定實施2019年度協商計劃,組織委員有重點、分層次開展好各類協商活動,提高協商成效。充分發揮政協協商式監督特色優勢,圍繞市委市政府重大決策部署的貫徹落實開展民主監督。重點就市政府近三年為民辦實事落實情況、僑港鎮歸僑僑眷危房改造情況、加強共享單車管理整治亂放亂丟現象等6個議題開展專項監督、視察監督,助推實事辦實、好事辦好,助推建美管好城市、提高城市發展質量。加強跟蹤督促,推動協商成果、監督成果有效轉化。重點就去年開展的南流江污染治理情況、食品安全監管等視察專題,開展“回頭看”視察監督。注重發揮提案監督作用,深入開展提案辦理第三方評議。加強社情民意監督,及時反映基層群眾意愿。
(五)堅持團結民主兩大主題著力凝心聚力。充分發揮人民政協作為統一戰線組織的作用,堅持大團結大聯合,扎實做好協調關系、理順情緒、增進共識、促進團結的工作,做到在建言資政和凝聚共識上雙向發力。加強與市各民主黨派、工商聯、人民團體和無黨派人士的團結合作,強化協調溝通,加強工作對接,搭建更多平臺,為他們當好民主協商的模范、議政建言的主力創造條件。推動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引導非公經濟健康發展和非公經濟人士健康成長。加強同港澳臺僑各界人士的聯系,助推地區間的交流與合作。密切與港澳委員的聯系溝通,為他們更好地履職盡責、發揮作用創造條件。發揮少數民族、宗教界代表人士的作用,促進民族團結和宗教和睦。加強文史資料征編,實施市政協文史館面向社會公眾開放。
(六)加強自身建設提高政協履職能力水平。堅持以黨建為引領,抓好政協委員和機關干部兩支隊伍建設。堅持把提質增效貫穿履職全過程和各方面,努力實現從注重數量、注重程序向追求工作質量和工作效果轉變。強化委員學習培訓,圍繞助推高質量發展主題異地舉辦委員培訓班。加強委員履職管理,建立委員履職檔案。繼續實行委員跨界別、跨專委會參加調研,大興調查研究之風,把協商議政、民主監督建立在扎實調研基礎上。堅持以改革創新精神加強和改進政協經常性工作,尤其是完善提案工作機制,繼續提高提案質量。加強專門委員會建設,強化機關服務保障能力。加強對縣區政協工作指導,深化工作聯動,增強履職合力。圍繞紀念新中國和人民政協成立70周年活動,通過組織座談會、舉辦專題講座等形式,全面回顧人民政協與共和國同經風雨、共鑄輝煌的偉大歷程,全面總結我市政協工作的寶貴經驗,推動全市政協事業創新發展。
版權所有 (C) 北海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桂ICP備06006473號
桂公網安備 45050202000011號